二千年五月號培育期刊書評

名:心靈流溢─禮儀以外的祈禱

者:黃克鑣
出版日期:二零零零年二月初版

社:教區禮儀委員會辦事處出版

數:124

序言

本書主要介紹祈禱的方式,特別是「歸心祈禱」和稱為「心禱」的「耶穌禱文」的內容。全書共分為四章來討論,第一章介紹近日教會內流行的幾種默觀祈禱方式;第二章較詳細地講解「耶穌禱文」,也稱為「心禱」,是東方教會靈修傳統要素,本世紀中葉以來也盛行於西方教會;第三章專門談論「聖經誦讀」這是隱修靈修傳統的基本作業,也是從事默觀祈禱及參與禮儀不可缺少的伴侶。第四章的題目為「活水聖神與默觀祈禱」,在這篇文章之中,黃神父進一步對默觀祈禱作深入的解釋。亦可以視為「聖經誦讀」的實習。故此這一章我們不作介紹,留待讀者自行閱讀,揣摩其中意思。

第一章 近日默觀祈禱方面簡介

在這一章,作者為我們介紹了幾種近日流行的祈禱方式,不過,更重要的,是他在開始之先為我們重申解釋何謂默觀的祈禱。「默觀祈禱」對一般基督徒來說,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,但箇中的意義是什麼,相信不是太多人會回答得到,原來默觀這個名詞,是指默靜、靜止的意思,落在默觀祈禱則是少用說話,不重思考或推理的反省,是一種趨向無言、無念的祈禱方式。若果以文字結構來解說,「觀」從,從,意旨著雀鳥般從高處俯視,明察秋毫。因此,「觀」有注視,或透視真諦的意思。「默觀」的終極意義是指在靜默中觀看天主,不是思考有關天主的事理,而是在靜默中體驗天主在一切事物,格外在默觀者身上的臨在,以及分享天主的生命及愛的流溢。默觀意義介紹以後,接著的是不同祈禱方式的推介。第一種是「歸心祈禱」(Centering Prayer)它的發起人是美籍熙篤會士潘寧博(Basil Pennington)和多默基廷(Thomas Keating)。這種祈禱方式是透過誦念祈禱字句(Prayer word),然後將身體放鬆安靜下來,達至寧靜的境界,體驗天主的臨在。

第二種介紹的方式是「麥殷(John Main)默想方式」麥殷的祈禱方式,取材於一位印度教的導師(gurg),那位導師傳授的是以mantra(短句)作為默想的方法;因為麥殷是基督徒,故此他以基督徒的短句作為默想的材料。至於默想的時間,他認為每之是以二十至三十分鐘較為適合,可以用靜坐的姿態開始,坐在椅上,或在地上盤坐,重要是保持身體的鬆弛,透過短句的誦念進入默想的境況,體驗天主的臨在。

第三種介紹的方式是「耶穌禱文」(Jesus Prayer),耶穌禱文原是東正教的靈修傳統,這個源自第四、五世紀曠野的隱修傳統,一直在東方教會佔有重要的地位,自本世紀中葉以後亦流傳於西方拉丁教會。耶穌禱文的標準句字是「主耶穌基督,天主子,可憐我!」誦念耶穌禱文的方法是調整個人的身體、呼吸和集中思想,所謂調身、調心及調息,來誦念耶穌禱文的句子。作者亦提醒讀者,誦念耶穌禱文最好有正確的指導,否則會容易產生問題。

第二章 心禱耶穌禱文(Jesus Prayer)

第二章是深入探討心禱─耶穌禱文的內容、源流及基本的因素。作者從三方面介紹耶穌禱文何以被稱為「心禱」,一方面是因為耶穌禱文是東方教會的傳統,而「心」亦是東方靈修所關注的層面,同時,「心」在聖經之中亦有其特殊意思,心是通往天主的途徑,體驗天主的臨在。東方靈修稱耶穌禱文為「心禱」,一般是指耶穌禱文這種祈禱最能令人達到「守意於心」的境界。東正教靈修大師衛爾(Kallistos Ware)提出耶穌禱文的四個基本要素,當中包括:重覆誦念短句、具有懺悔的心情、導向單純的祈禱、呼求耶穌聖名,而第四項是最重要的因素,但同時是在發展階段最後出現的一項。關於耶穌禱文的主要效果,作者歸納有三點:1.使思想集中,達致內心的寧靜。祈禱時要面對的問題是精神不易集中,容易分心走意,但耶穌禱文的短句方式能夠克服這一方面的問題,同時由於重複的是短短的一句話,耶穌禱文也能導致內心無念的靜默。2.體驗主的臨在,培養愛心。按十四世紀的靈修大師聖加巴西肋(St. Cabasilas)指出,耶穌禱文與禮儀生活是並肩而行,信徒在藉著領聖體,讓耶穌以聖事方式臨現在自己心中,日間以信心呼求耶穌聖名時,便是讓耶穌以近乎聖事的方式,在自己內延續和加深領聖體時的臨現。3.體驗主的憐憫及治癒的能力。在曠野的靈修傳統之中,格外重視耶穌禱文為抵擋魔鬼的襲擊,他們視耶穌的聖名是堅固的盾牌,可以防禦仇敵的攻擊。另一位希臘北部主教戴亞都古(Diadochus of Photice)則認為每天恆心誦念耶穌禱文,能在人心中產生深刻的變化:讓耶穌本人進入我們的心中,驅逐魔鬼的惡勢力,治癒我們生命中的軟弱。

第三章 聖經誦讀(Lectio Divina)

閱讀及默想聖經的拉丁文術語是Lectio Divina,這個詞很不容易翻譯,因為文中語帶相關,英文譯作prayerful reading,意思是具有祈禱氣氛的閱讀,只能表達祈禱的態度,但不能表達閱讀的內容。事實上,divina一詞可解作「屬於天主的」或「神聖的」這說明閱讀的對象,即聖經,或教父對聖經的詮釋;一方面亦表示閱讀時應有的態度,就是祈禱的心態。 中文將其翻譯為「神聖閱讀」。「神聖閱讀」的系統介紹始於十二世紀,由加陶先修會(Carthusian Order)的院長紀果(Guigo II)在他的著作《隱修者的階梯》之中表達出來。基本上可以分為四個步驟:誦讀(lectio)、默想(meditatio)、祈禱(oratio)、默觀(contemplatio)。而近日有人提出加上「行動」(actio),目的是提醒我們,基督徒的讀經、默想、祈禱等靈修實踐,應結出仁愛的果實,導向服務性的「行動」。亦有學者建議用「傳授」(traditio)作為誦讀的第五部分,表示要把讀經和默想的心得「傳授」給其他人。多默基廷院長則提議用「同情」(compassio)作為第五步,以說明主客消融,互為內在的關係。不過,無論是強調「行動」、「傳授」、「同情」都是指向實踐方面,藉以轉化生命,讓別人體現基督的實在。

後記:

要介紹黃神父的作品,實在是一種困難,因為作者的筆觸清晰,而且理論簡潔,要扼要介紹實在是一項挑戰,在此只好以推薦方式,向讀者推薦,當然更希望的是讀者在閱讀後可以身體力行,將書中的方法在生活中實踐。